本文搜集整理了带“严陵”的诗句109句,包括“严陵”开头的诗句32句;“严陵”结尾的诗句20句;“严陵”在中间的诗句57句。其中五言诗句35句,包括严陵开头的13句,严陵结尾的6句,严陵在中间的16句;七言诗句74句,其中严陵开头的19句,严陵结尾的14句,严陵在中间的41句。 带“严陵”的五言诗句带“严陵”的五言诗句35句,其中“严陵”开头的五言诗句13句,“严陵”结尾的五言诗句6句,“严陵”在中间的五言诗句16句。 “严陵”开头的五言诗句1、严陵七里滩,携手同所适。——出自唐·刘长卿《京口怀洛阳旧居,兼寄广陵二三知己》 2、严陵耕钓处,清淑故依然。——出自陈元晋《过桐庐县》 3、严陵虽陋邦,山水固佳致。——出自徐侨《送施持正司理解官》 4、严陵疑可亚,范蠡岂其流。——出自赵蕃《渔父》 5、严陵亦高见,归卧是良图。——出自唐·罗隐《秋日富春江行》 6、萧洒桐庐郡,严陵旧钓台。——出自范仲淹《萧洒桐庐郡十绝》 7、严陵亦同趣,始盛及终衰。——出自赵蕃《谒孺子祠》 8、若访新安路,严陵有钓矶。——出自唐·郎士元《送孙愿》 9、莫恨无名姓,严陵不卖鱼。——出自唐·张祜《七里濑渔家》 10、严陵爱此景,下视汉公卿。——出自唐·王贞白《题严陵钓台》 11、光武有天下,严陵为故人。——出自唐·李白《送岑征君归鸣皋山》 12、见说诗并赋,严陵已尽刊。——出自张闰《觅放翁剑南诗集》 13、却忆曾游赏,严陵有旧矶。——出自钱熙《九日溪偶成》 “严陵”结尾的五言诗句1、光武与严陵,其义亦云尔。——出自梅尧臣《读范桐庐述严先生祠堂碑》 2、放翁六十二,起家守严陵。——出自方回《读放翁诗作》 3、富春访严陵,吴淞觅张翰。——出自赵蕃《寄孙子进昆仲》 4、且为牧严陵,赤手摩疮痍。——出自楼钥《送钱伯同寺丞守严陵》 5、绾纤钓台下,敛任谒严陵。——出自宋·黄子功《水调歌头》 6、十年役严陵,心服赵宾昫。——出自方回《喜赵宾昫杨华父两儿两女互姻》 “严陵”在中间的五言诗句1、若宿严陵濑,谁当是客星。——出自唐·李频《送寿昌曹明府》 2、此度归来心,可共严陵说。——出自张伯玉《至睦州泊新安江口》 3、忆从严陵归,水落不能湍。——出自杨万里《柴步滩》 4、一竿风雨寒,独点严陵濑。——出自宋伯仁《梅花喜神谱·就实六枝》 5、千古严陵濑,清夜月荒凉。——出自宋·刘一止《水调歌头》 6、不妨乘事外,时访严陵祠。——出自郑刚中《胡德辉郎中…石几回…箱何处送新》 7、补官桐庐时,已饱严陵钓。——出自梅尧臣《送崔黄臣寺丞宰临海》 8、缘岸严陵钓,半夜守天晓。——出自释印肃《金刚随机无尽颂·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》 9、俨对无霸阵,静问严陵滩。——出自唐·皮日休《太湖诗·上真观》 10、永愿坐此石,长垂严陵钓。——出自唐·李白《独酌清溪江石上,寄权昭夷》 11、试问严陵迹,今复有谁知。——出自梅尧臣《送江学士睦州通判》 12、往记严陵岸,乔林挂乱孙。——出自赵蕃《连雪不已复…止殆未…冻杀之诮也》 13、忝窃严陵郡,依稀陆放翁。——出自方回《诗思十首》 14、客游严陵道,中路哭者谁。——出自于石《母子别》 15、不慕渭水滨,岂借严陵境。——出自任逢《钓鱼台》 16、复闻严陵濑,乃在兹湍路。——出自唐·孟浩然《经七里滩》 带“严陵”的七言诗句带“严陵”的七言诗句74句,其中“严陵”开头的七言诗句19句,“严陵”结尾的七言诗句14句,“严陵”在中间的七言诗句41句。 “严陵”开头的七言诗句1、严陵钓处江初满,梁甫吟时月正高。——出自唐·吕温《道州敬酬何处士书情见赠》 2、严陵情性是真狂,抵触三公傲帝王。——出自唐·唐彦谦《严子陵》 3、严陵滩昔怀高节,茂苑城今愧下风。——出自虞俦《冬至日泊舟严陵滩下》 4、拟共钓竿长往复,严陵滩上胜耶溪。——出自唐·秦系《耶溪书怀寄刘长卿员外》 5、严陵何事轻轩冕,独向桐江钓月明。——出自唐·汪遵《桐江》 6、严陵虽说临溪隐,晏子还闻近市居。——出自唐·徐夤《赠表弟黄校书辂》 7、严陵矶下桐江水,流到东山一色清。——出自朱清《严峙钓台》 8、严陵知退遗荣利,只拟沧浪把钓纶。——出自王禹偁《和吏部薜员外见寄》 9、天色微茫入暝钟,严陵滩上系孤篷。——出自宋·真山民《泊舟严滩》 10、严陵不从万乘游,归卧空山钓碧流。——出自唐·李白《酬崔侍御》 11、严陵台畔清光满,应念微霜初度河。——出自现代·马一浮《中秋前夕寄怀天乐》 12、霍光邓禹在台阁,严陵魏野居山林。——出自元·王冕《赠写照陈肖堂》 13、严陵山阴两无住,来去於我如浮云。——出自钱时《渔浦夜雪怀季敭》 14、严陵滩势似云崩,钓具归来放石层。——出自唐·皮日休《钓侣二章》 15、严陵万古清风在,好棹东溪咏钓台。——出自唐·徐夤《西寨寓居》 16、严陵台下桐江水,解钓鲈鱼能几人。——出自唐·杜牧《寄桐江隐者》 17、严陵醉卧光武傍,浮楂正值天孙织。——出自晃冲之《古乐府》 18、恶声不入伯夷耳,严陵拂袖钓寒水。——出自邓肃《和谢吏部铁字韵三十四首·自叙三首》 19、严陵隐德七里濑,沈约诗名八咏楼。——出自王禹偁《送冯中允之任婺州》 “严陵”结尾的七言诗句1、季敭欲我来山阴,季思欲我归严陵。——出自钱时《渔浦夜雪怀季敭》 2、旧评峡江似严陵,此行佳处亦可朋。——出自赵蕃《四月十二日…得浮木…宛然如山因》 3、世浊求清笑屈平,时清把钓诧严陵。——出自郭印《张都统怀古四首》 4、此去金华水作程,扁舟定是过严陵。——出自释文珦《送人归金华》 5、七里青滩映碧层,九天星象感严陵。——出自唐·胡曾《咏史诗·七里滩》 6、牛狸送我止严陵,黄雀随人或帝城。——出自杨万里《夜泊钓台小酌》 7、好蓄金钱多买酒,满船载去觅严陵。——出自郑獬《次韵元肃兄三题汴渠夜泛》 8、脱离滓浊跻陵兢,造托微波讯严陵。——出自蔡襄《送杨渥赴西安主簿》 9、白马千山缘矍相,朱幡四海有严陵。——出自林亦之《奉陪严陵史…月欲再…得因寄此诗》 10、今日可能如昨日,庐陵还解似严陵。——出自彭龟年《送吉州詹守五首》 11、归舟昔岁宿严陵,雨打疏篷听到明。——出自杨万里《听雨》 12、好去西安苏县丞,千年求友近严陵。——出自李厅《送苏伯达之官西安七首》 13、早遣阿瞒移汉鼎,人间何处有严陵。——出自宋·杨万里《读严子陵传》 14、好山多处说严陵,官事闲时定一登。——出自方回《寄同年宗兄桐江府判去言五首》 “严陵”在中间的七言诗句1、家在严陵钓渚旁,细涟嘉树拂窗凉。——出自唐·贯休《别卢使君归东阳二首》 2、苍筤林深羽人观,正傍严陵旧钓台。——出自陈延龄《丹霞观》 3、年年江上风涛恶,不上严陵七里滩。——出自何梦桂《寄和竹所叔摄慈溪税官二首》 4、知君去扫严陵墓,只把清尊酹黄土。——出自邓牧《寄友》 5、昨来闻道严陵死,画到青山第几重。——出自唐·徐凝《伤画松道芬上人》 6、遥望严陵钓鱼处,十分全似落星湾。——出自朱昱《况秀阁二首》 7、久从光禄长城戍,却到严陵旧钓滩。——出自张伯玉《监州新定却寄并旧僚》 8、三台位缺严陵卧,百战功高范蠡归。——出自唐·温庭筠《和友人题壁》 9、汉廷累下征贤诏,未许严陵老钓矶。——出自唐·殷尧藩《寄许浑秀才》 10、君看仕路风波恶,孰与严陵七里滩。——出自林季仲《袁居士来自桐庐索诗赠二绝句》 11、须知吕望严陵辈,亦是沧浪一钓翁。——出自吴芾《和四歌钱塘思归韵》 12、千载严陵后身出,风标气概两亭亭。——出自曾丰《上广东运副马少卿寿十口号》 13、一丝风月严陵钓,千里关山季子裘。——出自真山民《自适》 14、何似严陵滩上客,一竿长伴白鸥闲。——出自唐·戴叔伦《闲思》 15、江南客见生乡思,道似严陵七里滩。——出自唐·白居易《新小滩》 16、黔娄寂寞严陵卧,借问何人与结交。——出自唐·徐夤《依韵赠南安方处士五首》 17、豨上严陵古钓台,倚楼凝望自徘徊。——出自田锡《登郡楼望严陵钓台》 18、鹤唳那愁蕙帐空,羊裘未让严陵岩。——出自程公许《凌云李圣可…古篆四…颜平冈冯炳》 19、时人未会严陵志,不钓鲈鱼只钓名。——出自唐·韩偓《招隐》 20、何时学得严陵傲,洗尽尘襟卧钓矶。——出自贾青《钓台》 21、似闻欲访严陵濑,何惜暂辞弥勒龛。——出自滕岑《绿柿寄开欲游钓台以诗谢》 22、三山六刺须臾过,恰似严陵七里滩。——出自余良肱《和蒋颍叔泾溪》 23、怀乡不怕严陵笑,只待秋风别钓矶。——出自唐·韦庄《旅中感遇寄呈李秘书昆仲》 24、拟乞四明幕下客,忽得严陵阙两年。——出自徐侨《得严陵推官》 25、黄金不买昭君本,只买严陵归钓图。——出自南宋·文天祥《又送前人琴棋书画四首》 26、纵无渭水周家望,合有严陵汉室光。——出自任逢《句》 27、闲移夫子青山庙,攎立严陵钓渚碑。——出自四锡《桐江即事》 28、惟有严陵滩下路,年年潮水上渔矶。——出自何梦桂《招隐三首》 29、已栽楚客江边草,不学严陵濑上鱼。——出自梅尧臣《依韵和吴冲卿新葺南斋》 30、白醪似密聊供醉,过尽严陵大浪滩。——出自李洪《纪行杂诗》 31、去年雨宿严陵市,咫尺风烟隔上泉。——出自项安世《自子陵市寻路入游泉三首》 32、贵贱结交心不移,唯有严陵及光武。——出自唐·李白《箜篌谣》 33、争如终老严陵钓,千古清名一事无。——出自郑清之《睡起戏笔》 34、无端伸足龙床上,多却严陵一姓名。——出自叶茵《严子陵》 35、回首严陵台上月,清风千古逼人寒。——出自杨时《过七里濑》 36、邓通饿死严陵贫,帝王岂是无人力。——出自唐·许碏《题南岳招仙观壁上》 37、崇侯入辅严陵退,堪忆啼猿万仞峰。——出自唐·徐夤《西寨寓居》 38、雨蓑烟笠严陵近,惭愧清流照客颜。——出自清·查慎行《雨过桐庐》 39、冯翊扶风天尺五,见说严陵在何所。——出自陈傅良《送郡守汪充之移治严陵》 40、不能乘作唐虞计,未会严陵所谓高。——出自王令《读东汉》 41、越溪微霰洒寒梅,家近严陵古钓台。——出自钱惟演《与客启明》 |